奋力书写人民满意教育的昭通答卷
发布时间:2022-12-15     阅读数:2077    来源:原创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注,与人民群众之间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昭通市“六大战略”中“人才支撑”战略,都是着力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无不把教育作为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绘就的教育新蓝图,从而更好地落实昭通“六大战略”中“人才支撑”战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努力汲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教育成果的回顾,总结出了我们取得成功的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一历史性跨越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中,包含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之间的不平衡。为解决这一发展不平衡,我们找准问题,集中突破。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全国来看,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88.1%,十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毛入学率91.4%,十年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校生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十年提高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这十年,随着4%目标的实现和巩固,财政每年投入教育资金4万多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1978年的近500倍。从昭通来看,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从2012年的2282所增至2021年的3292所,增长了44.25%;在校生从2012年的110.58万人增至2021年的118.93万人,增长了7.55%。十年来,全市幼儿园从2012年的123所增至2021年的1516所,在园幼儿从2012年的9万余人增至2021年的21.6万余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2年的17.15%提高到2021年的81.08%,提高了63.93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2012年的99.35%提高到2021年的99.9%,提高了0.5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99.92%提高到2021年的106.87%,提高了6.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45.73%提高到2021年的88.08%,提高了42.35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从2012年的1万余人增至2021年2.6万余人。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现出十年间中国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也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要求清晰地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首先,“教育优先发展”是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的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充分认识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切实增强抓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科学规范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软硬”“内外”各个方面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其次,“人民满意”这四个字是衡量我们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人民满不满意是对我们有没有办好教育最有力的回答,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体现了公平,教育布局是否做到了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是否进行了优化,教育质量是否经得住人民的考验等问题就是人民是否满意的根本性指标。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之所在。

二、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培养什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的答案已经跃然纸上,那就是“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怎样培养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培养人。“德”是根本,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德从来就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首章——经),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自我反省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在于让全社会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教育纲领,“四维八德”社会公德。“智”是教育要达到的另一目标。人民通过接受教育,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学会明辨是非,获得从事生产生活的技能,从而构成人生成长的条件。“体”是健康的表现,教育不但是智力的培养,更要给学生以健康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注重健康教育同样必不可少。“美”并不单指美术教育,他更倾向于一个人的审美观教育。“劳”的教育,一段时期以来,劳动教育“消失”在了大中小学的视野中,离开了学习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得到了“回归”,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认知偏差。小学、中学都有劳动课、音乐课、美术课,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也存在“我们的劳动课被语文课占了”“我们的美术课上数学了”等等反映。

(三)为谁培养人。这是一个“信仰之问”,回答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弄清楚“为谁培养人”,从而树立教育的信仰,才能够体现教育的理念和价值。

三、全面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蓝图,昭通市“人才支撑”战略的确定,同样把教育作为重要战略进行部署。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党和国家以及省、市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一)不断夯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方针的落实,才能做好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整个教育系统,要坚持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要不断建立党委负责制,由地方党委对教育负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将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英雄模范教育融入课堂;要重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全力坚守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底线。就昭通而言,因为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每年优秀学生外地求学现象依然存在。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国家课程体系明确了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不要随意更改。但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学习内容同生活结合起来、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二是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关乎整个教育的质量。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不强,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站完40分钟就走等现象也时有表现。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情怀的教师是师德的缺失,是师风的败坏,只有持之以恒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三是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知识的获得程度,笔者曾有幸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高段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讲授有效性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精讲多练、发散式练习、翻转式教学等都是有效途径。四是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健全激励机制,能提供一个良好发展的导向,也是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教育质量的好坏与教师劳动付出的程度和用心的专注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积极性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教育要以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一是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要发展,条件是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持续发挥作用,不断开展教育发展调研,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因需实施,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实现在教育投入上的公平。二是坚持问计于民。时刻了解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教育不可能脱离人民存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必须掌握的核心问题,更是教育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一规律,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教育才能紧紧同人民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教育与人民需要真正的休戚相关。

十年来,昭通市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我们更应该从政治上认识教育,从民生上抓好教育,从教育规律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昭通答卷。

(教研部副主任 邹林)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 © 2020 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版权所有 滇ICP备15004542号
滇公网安备53062902530658